就讀小六的女兒一如往常在睡前收著書包,突然間「啊」的大叫一聲、接著面帶愁容地說「我忘了帶今天的考卷,怎麼辦要被扣點數了」。我還來不及回話,女兒又突然滿臉笑意的看著我:「媽媽,今天請妳在聯絡簿用蓋印章的不要簽名,我明天把印章拿去學校蓋考卷,這樣就不會同時有簽名跟蓋章的狀況了!」
剛聽到時還有點不敢相信,心裡想著「妳是不是想逃避忘記帶考卷要面臨的結果?」,身為媽媽的我,差點脫口而出「怎麼可以要我一起幫妳逃避!」
但身為心理師的我,知道女兒會想這樣做是因為對學校表現與老師眼光的在乎,應該同理她的慌張與焦慮。身為心理師媽媽,霎時間一方面要穩住自己的情緒,一方面腦袋很忙思索該怎麼回應,於是故作鎮定用著平淡的口氣說著看似理性的話:「妳可以選擇蓋章,但妳會面臨老師的詢問;妳也可以選擇讓媽媽簽名,然後面對點數被扣的結果,無論什麼結果都是妳的選擇」。
原以為女兒會平靜地思考自身處境,沒想到她突然間張大雙眼爆哭說著:「妳說的我都知道啊!但是妳有感覺到我的崩潰嗎?我已經夠自責了,妳說完後讓我更不舒服!」我屏住呼吸聽著她的哭訴,回憶著剛才到底是哪個環節引爆她的情緒?頭腦裡閃過很多想法,但我決定直接問:「媽媽說那些的本意不是要讓妳更不舒服的,媽媽看妳突然間哭有嚇一跳,妳可以跟我說妳現在需要的是什麼嗎?」
女兒抽抽噎噎的說「我需要的是妳的安慰!我知道這是我的疏忽,沒有檢查到…我知道妳說的很有道理,可是我沒有辦法想那些,我一直在想我怎麼會忘記帶,真的很生氣我自己!我好難過…」
看著繼續哭泣的女兒,我明白了當下「不說」比「說」更重要,我走近女兒抱著她,靜靜地聽著她的呼吸與哭聲,輕輕地拍著背,直到她緩和下來。接著,我帶著她坐在沙發上,專注的看著她,用低沉的語調慢慢說著:「我知道妳真的很生氣也很難過,妳一定責怪自己好多次。因為妳很後悔沒辦法改變這個結果,所以才會想要避免下一個糟糕的結果-不想被扣點數。」
此刻女兒愣著看著我,我吞了口口水繼續說「但是妳想到的方式,是需要面對很多責任的。一方面,妳沒有取得我的同意,想拿我的印章去學校,這沒有尊重媽媽的意願。也因為媽媽沒有看過考卷,考卷上卻有印章,這變成有偽造文書的法律責任。一方面,這樣做也欺騙了老師,老師突然間看到印章可能會疑惑怎麼不是手寫簽名,也可能會找妳來問,這讓妳必須再編一個合理的理由來回答老師。所以聽完這些,妳了解為什麼媽媽要妳想清楚怎麼選擇嗎?」
女兒看著我,過了幾秒後輕輕點頭說著:「我知道了,我不會蓋章,因為這樣更麻煩。可是我還是想要妳在說這些之前可以先安慰我,我就會覺得好一點」。
這一刻,我體悟到長久以來在書上讀到的教養重點「先連結,再說理」,實在說的容易、做的難啊!身為父母的修煉之路,無論孩子多大,只要是父母的一天,這條路就繼續著。我終於明白,「連結」不是眼睛看著、眼睛聽著、腦袋想著就好,不是收起強烈的情緒呈現平穩就好,更重要的是「心裡陪著、嘴巴(暫且)閉著」。
抱著女兒軟軟的身體時,我感受到暖暖的溫度,聽見她的呼吸逐漸變得緩和與輕盈,而我的心情也隨之放鬆開來。覺得彼此在擁抱裡都能好好放鬆著,是好讓人感動的事!感謝大腦在擁抱時分泌讓人放鬆與親密的催產素,也感謝我和孩子在情緒風暴刮起沒多久後,又能一起迎接兩顆心安穩靠著的靜謐。我決定繼續練習「先連結,再說理」的具體實踐,嘗試與孩子的情緒同在,然後她也將從中明白如何安頓混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