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3月21日 星期一

珍惜生活時刻建立孩子大腦的機會與情緒調解(温文傑諮商心理師)

 者:温文傑諮商心理師粉絲專頁部落格

某天兒子下課回家跟我分享在學校被同學推的事...

兒子:今天有一個同學推我,讓我差一點跌倒,老師叫他去冷靜區。冷靜區結束後,這個同學又來找我,我沒有要跟他玩。
爸爸:那如果這個同學繼續找你玩,你怎麼辦?
兒子:我有跟他說,我現在暫時無法跟你玩
爸爸:暫時沒有要跟他玩,然後呢?
兒子:我會再跟他多說幾次,我們不可以用罵的跟別人說。
爸爸:爸爸覺得你很善良,也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兒子做一個可愛的表情😁



2022年3月15日 星期二

「我為什麼喜歡你?」依附關係如何影響我們選擇伴侶

 者:甘雅婷諮商心理師(已離職)


前幾天蔡心在他的粉專的文章中提到他最近在讀書(!),書裡面薩提爾女士提到低自尊會如何影響到擇偶的選擇。我在留言看到很多朋友對於這個議題感興趣,紛紛留言想打聽薩提爾女士是怎麼說的。身為以依附關係作為治療基礎的心理師,這引起我的好奇,讓我動心起念,也許可以寫一些關於這個議題的文字來和大家分享。

先說喔,雖然我看完<聯合家庭心理治療>這本書惹,但我沒有要爆雷,如果想知道薩提爾女士在書裡面怎麼說的,大家快去把蔡心的粉專敲碗,督促他把書讀完~

說到依附關係,我們先稍微往前一點,從Kohut所發展的「客體關係理論」開始看:這個理論強調幼兒透過和主要照顧者的相處形成對自己及外界的看法,其中很重要的概念就是Bowlby的依附理論所強調的「依附關係」。


2022年3月14日 星期一

檢視你的自我期許健康度 (吳懿珊心理師)

 者:吳懿珊諮商心理師粉絲專頁部落格


身體的健康檢查往往被我們視為是守護健康的重要規劃,讓我們得以預防並及早治療以避免症狀惡化。然而,心理的健康檢查不普及也不明確,除了心衛推廣活動倡導憂鬱量表、壓力量表的自評之外,忙於生活瑣事的我們,是否能有時間好好地與內在的情緒接觸,覺察整體身心的壓力狀態?

心理壓力往往與自我期許高度相關,從小我們可能在與重要他人(家人、老師、長輩)的相處中內化了不少教條與規矩,形成了我們的內在信念,而這些信念往往是以一定、應該、不可以為開頭: 
  • 我一定要成功 
  • 我應該要盡力 
  • 我必須勇敢 
  • 我必須負責任
  • 我不可以放棄
  • 我不能抱怨 
因為不喜歡被人批評否定,不想要被忽略小看,不願意承受他人失望的眼光,我們在他人要求我們之前,往往就先繃緊神經做好本分。 自我期許顯見於面對新的人事物適應,也常見於想要跳脫舊有框架或證明自己可以克服恐懼與困難。



伴侶衝突視為連結契機:常困於問題解決,卻忘了先好好回應(劉安柔諮商心理師)

 者:劉安柔諮商心理師粉絲專頁部落格


在關係裡頭我發現,伴侶容易發現問題,看見兩人相異之處。如果在相處中成了吵架爆點,很多人都會想趕快處理問題,認為「要一起解決問題呀!」、「不解決下次就會再吵一樣的事阿!」、「一起改變啊,愛我就要想辦法解決這困擾不是嗎?」,在煩躁生氣底下,真的好希望趕快平息這些情緒,想拉著另一半討論,認為自己能調整的努力了,也希望對方改變,若對方遲疑了,好像那份愛也遲疑了?接著掉入失望難受的循環中?



很多時候,著急、擔心是提醒,卻沒有太大幫助,從經驗中我們知道在處理行為前,得先好好處理自己的情緒。關係也是,聚焦在解決問題的討論中,容易讓我們忘了先照顧受損的關係。急於解決問題前,更需要先修復受傷的情緒,重視伴侶的情感連結,才有可能好好對話,再繼續討論問題該怎麼處理,或是彼此能怎麼和問題在相處下去?

2022年3月7日 星期一

手足吵架到底要怎麼做?(余佳容諮商心理師)

者:余佳容諮商心理師粉絲專頁部落格 

最省力,最長遠的方式,手足吵架以及手足競爭議題可以怎麼做?

孩子吵架時,父母可以做的四件事。


關於孩子間的衝突,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不外乎是,
『余心理師,兄弟姐妹間要不要有一樣的規則?』
抑或是『如果小朋友吵架了要一起處罰嗎?』尤其研究發現,年齡五歲差以內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以後生孩子就至少隔五年再生也可以一勞永逸此問題)
尤其是幼兒時期的時候,因為孩子的本能就是比較自我的,沒有同理心的,所以在面對玩具的時候,他們會想到自己。所以說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喜歡跟自己的親兄弟姐妹搶玩具。 



2022年3月5日 星期六

童伴親職遊戲治療(初階)課程熱烈招募中!

 



童伴心理治療所親職遊戲治療(初階)課程來囉!
蔡百祥所長共同規劃教案、陳姿廷臨床心理師帶領,
專屬家長必上的一系列親職互動課程!
趕快手刀 報名 吧 !


對課程有任何疑問,歡迎line@私訊或打電話詢問,我們會有親切的「童伴小幫手」與您討論唷!


童伴與您一起作伴


童伴心理治療所預約表單
line@ ID : @456jzgiy
電話 02-27555429

給正在猶豫進諮商的你(余佳容諮商心理師)

 者:余佳容諮商心理師粉絲專頁部落格


給正在猶豫進諮商的你:

我第一次進入諮商是大學的二年級,我不是念本科系,我也不知道什麼是諮商,只知道大學有這項『免費服務』,想說來預約看看,那時我主要的議題是情感分手的抉擇。

印象很深刻,我朋友得知後告訴我『可以去聊聊,他會告訴你正確答案,去吧』,也有一些人跟我說『去了之後,一定會知道要怎麼做吧!』我抱著『解決』這個問題,進入我的人生第一個諮商。




改寫自己心中的潛規則(曾俊傑臨床心理師)

 者:曾俊傑臨床心理師粉絲專頁部落格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在的「潛規則」,這些是人們行為、態度或做決定的內在準則。

小美是獨生女,母親在產後就辭去工作全心當個家庭主婦,父親則為家中的經濟支柱。然而,在小美年幼時,父母時常吵架,常常一言不合爸爸就離家出走好幾天、甚至幾個月,獨留他與悲傷無助的母親。因長期處在父親可能會離開的焦慮之下,使得長大後的小美認為:只有當自己具備經濟獨立的能力時,才能夠免於被拋棄後的痛苦。所以在面對親密關係時,小美相當獨立,認為凡事只能依靠自己,關係不應過度交纏,須有彼此的空間。這便是小美面對關係的「潛規則」。

每個人的潛規則並沒有好壞之分,純粹來自於個人天生的氣質與成長的環境。但當是與他人互動後,可能問題就會產生。




2022年3月3日 星期四

親子關係,如何與孩子建立生活連結?(陳姿廷臨床心理師)


跟大家分享一段家長和我分享的小故事:

有一次我帶孩子到校門口,他堅持要把新玩具拿在手上,但他還有其他的東西要拿,於是我請他先把玩具放書包,他堅持不肯,後來他一氣之下把東西全丟在地板上,我眼看著上班時間就要來不及了,轉頭就要離開,但走了一小段路後,我的內心卻感到懊悔,想到轉身前孩子無助的神情,也想起心理師提過,在生活中與孩子重新建立連結,於是我決定回過頭,我看到孩子呆站在原地沒有離開,眼神中充滿無助和不知所措,我走過去用和緩的語氣說:「對不起,媽媽太心急了,我們一起把東西拿起來吧!」



如何相愛不相礙:為什麼我這麼愛你,又這麼討厭你?(邱意婷諮商心理師)


很多人在生涯選擇上,都會受到父母期望的影響,當沒有朝父母想要的方向前進時,心裡會同時有自我實現的成就感,但又默默感到罪惡或自責。⁡即使已經是一個成人男性或女性,潛意識裏還是會不斷追尋父母對自己的認同,希望父母支持自己的決定。

當這樣的感受過度強烈,就會形成心理困擾。⁡以家族治療的觀念來說,人際關係或親密關係的問題,都是來自於個人和原生家庭的互動關係沒有健康的分化。


模糊的心理界限


心理界限是當你和別人接觸互動時,心裡對於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能否清楚區分,這也是延伸出關係中情緒勒索的主因。⁡當你無法清楚區分這是別人的責任和情緒,就會因為別人的話或是情緒受到很大的影響,也是為什麼「分離別人的課題」如此重要。


父母與子女的「未分化」狀態


原生家庭關係過度親密或過度疏離,都是屬於未分化,成員無法清楚保持各自的獨立性。

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能夠維持理智和情緒功能的平衡也能從自己的原生家庭中獨立。⁡

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不會接納你可以和我不一樣,而是認為我難過你也應該跟著難過。⁡如果父母本身也是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就會認為我難過孩子也應該跟著受苦,或是認為自己沒有達到的人生目標,孩子可以接續完成,而無法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婚姻中失去自我等同行走於鋼索上(許妮婷諮商心理師)


Netflix的熱門片《金魚妻》,一部以人妻為主體,探討女性如何在各種失溫的婚姻中,匱乏的身心進而譜出婚外曲之故事。目前追到第三集,從金魚妻、外包妻到便當妻,三位人妻其實都是從討不到「理想的愛」開始不得不走出婚姻。

金魚妻飽受丈夫的精神肢體虐待,甚至不允許她活出自我,丈夫藉由貶低的價值妻子來隱藏自己內在的膽怯自卑,將妻子當洋娃娃來豢養,以維持表面完美男人該有的甜蜜婚姻樣貌;外包妻向老公求歡屢屢被拒,長久對自我身體魅力產生懷疑,又或者性需求沒被滿足之際,而前男友的出現如暗室逢燈,心裡跟著身體走出婚姻之外探索;便當妻則是帶出了女性自我的傳統思維,嫁夫隨夫一切以夫為重,就連丈夫要求她與同事發生關係以引起自我性慾的癖好,妻子拋下身體的自主權,不得不在無奈之中接受,只為了讓丈夫感到滿足。


2022年3月2日 星期三

看似無關緊要的事,其實孩子很在意(温文傑諮商心理師)


有一天...
兒子拿了一張自己畫的圖畫,很高興的說:
兒子說:你看我畫的。
爸爸說(未正面看兒子):很棒喔!
兒子又說:爸你看。
爸爸再次說(未正面看兒子):很棒喔!

孩子內心在想什麼呢?
「可能要獲取注意」
「可能要獲得肯定」
「可能是爸爸不喜歡我」
「可能很生氣」
「可能是其他想法」
但是感覺一定是很被忽略的

後來兒子再一次的說(直接來到我的身邊,這次我有把握這個機會了喔):爸你看我畫的。這時就要警訊,剛剛我說很棒的時候,沒有被兒子聽到與接受。

2022年3月1日 星期二

我跟女兒吵架了(劉子維臨床心理師)


我跟女兒吵架了。

不。

應該是,我把我最討厭的經驗,複製在我的子女身上。當父母好難,想當溫柔爸媽,有很多時候只是直覺父母。我們很難先知先覺,往往對自己的惡劣不知不覺,幸好今天我做到後知後覺。我覺得自己做得還不錯。好好示範溫柔、彈性、反思,比起對向教學、指責,更能達到原本的期望效果。
爸爸媽媽,一起加油!

傑克拔擁有臨床心理師和社工師執照多年,在親職衛教、早期療育、特殊教育的現場也小有耕耘,但是面對孩子給自己的"隨堂考",也經常是跌跌撞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