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努力和過度逃避是因為你的內在小孩受傷了
專研內在小孩的專家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提出「受傷的內在小孩」的概念,他說當童年時期的發展受到阻礙,情緒受到壓抑,特別是憤怒或是受傷的感覺,我們便會帶著一個憤怒、受傷的孩子在我們內在中和我們一起成長,這個孩子會影響著我們成年後的情緒反應和行為模式。
巧巧的暴食習慣就是一個受傷的證明,她的身型是瘦瘦小小的,但她告訴我,自己有暴食的狀況,只要壓力大、情緒不好的時候,但吃完之後又會覺得很罪惡,所以跑去廁所催吐,來回幾次,雖然身形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是她發現自己的身心狀況越來越差,所以她才想來諮商,看看自己發生什麼事情了...
深入了解巧巧的成長脈絡,才發現巧巧小時候父母很常吵架,而只要父母一吵架,媽媽就會跑到巧巧的房間,開始罵她:「都是你那麼胖,那麼不可愛,不懂得討爸爸歡心,不然我怎麼會跟爸爸吵架;要不是生了你,我怎麼會需要忍受你爸這種人!我一個人多舒服自在!我真的不知道生你要做什麼,根本是一個麻煩鬼。」
童年時期照顧者(通常是父母)無形中影響我們的自我認知、情緒反應、人際關係,因為從小被媽媽嫌棄自己「胖」,所以巧巧很努力的控制自己的身形;然而,在遇到挫折、壓力時,卻又只能透過食物來滿足自己內在的匱乏,而內心的對愛的匱乏和自我的價值低落又會讓她進行催吐的行為,當我聽到巧巧邊流著淚邊說「我真的是一個麻煩鬼」的時候,我輕聲地問她:「如果現在的你是那個小女孩的媽媽,那個躲在門後聽著大人吵架,內心很擔心、害怕不知道還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的小女孩,你會對她怎麼做?」
其實,「只需要溫柔的抱抱她,對她說,親愛的沒事了,這不是你的錯。」巧巧流的淚更多了,但這次的淚水像是在釋放當時的委屈。
童年的創傷會讓我們們帶的受傷的內在小孩到成年,用不同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的成人生活裡,像是自我價值感低落、完美主義、容易討好別人等等,因為害怕做錯、被罵,所以選擇逃避;因為認為自己不夠好,所以總是過度努力,最後精疲力盡,還是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不停的追求想像中的完美。
親愛的,如果你也正陷在這樣失衡的狀態中,我想跟對你說:「你的內在小孩受傷了,而過去發生的事情,不是你的錯;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值得被好好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