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才剛下檔的韓劇「社內相親」與「氣相廳的人們」,引發許多人再度討論對於「辦公室戀情」的看法。PTT、Dcard、論壇的正反方評論大概呈現五五波。
☝贊成伴侶同業的想法有:
1.知道彼此的工作內容,比較有共通話題,因為知道對方聽得懂,比較願意講上班發生的事,也比較可以理解自己工作上的抱怨。
2.某些職業有不定時加班,伴侶同業的話比較可以互相體諒!在家務分擔與照顧家人方面比較能避免吵架。
3.如果遇到不知道怎麼處理的事,伴侶是諮詢的顧問,可以一起想怎麼解決!
4.互為同盟戰友,看著伴侶的成長,能夠形成激勵自己的力量,為彼此的進步慶賀。
5.結合彼此的人脈網絡將有更豐厚的發展機會,能互相推薦或連結職場資源。
6.如果伴侶一起創業,比較能互相信任,也能夠較自在坦率的表達對工作的看法或提出調整的建議。
✌支持伴侶不同業的想法有:
1.同業則話題很容易停留在公事,感覺還沒有下班。話題重複比較沒新鮮感,比較難引發好奇。伴侶的興趣與能力舞台不同,有助於日後能持續地分享各自的經歷。
2.如果同公司,怕成為關注的焦點,怕被說閒話(要請假就會兩個人一起請),職權和界線方面也需要留意。
3.如果吵架氣氛很尷尬,更何況是分手後還要繼續共事。
4.會有競爭關係,特別是任職在同公司,可能會在意其中一人的晉升或另一人發展受到阻礙,而將職場形成的不平衡延伸到家庭生活中。同時,也會因為職場與家庭都能見到面而很難找到獨處的時間。
5.伴侶之間的共同好友很多,如果要找朋友聊家庭方面的事可能較無安全感。 如果雙方都很忙碌(例如工時不定、均需要輪班或加班),可能無法互為補位來照顧家人。
6.想保有神秘感與控制感,也想公私分明,不想要同事看到私下的面貌,也不太想被親友看見工作的模樣。
👌其他想法:
和伴侶是「同業」很好,但不建議在同職場,這樣關係很複雜。可能會被人探問隱私,也可能被閒言閒語(你們都一起請假),也可能因為私下有了不愉快而影響到工作的氛圍。
研究指出,當伴侶彼此的工作相關時,他們的幸福感會增加(Juliane Hennecke&Clemens Hetschko,2021)。史丹佛大學教授Londa Schiebinger也發現,當夫妻二人從事同一份職業時,能夠彼此了解工作中的感受,但同時也很容易感覺自己在成就上不及配偶(Schiebinger,2006)。
如果就興趣與專長的觀點來看,或許伴侶同業彼此的相似性較高,不同業的則傾向兩人互補。心理學家Donn R. Byrne(1971)發現,我們容易被有相同想法與立場的對象吸引,共同興趣也會帶來關係的親近。心理學家 Robert F. Winch (1952)則提出,個性不同的兩人能夠互相彌補對方的不足而讓關係緊密,而相異之處過多也帶來相處的阻礙。
個性、價值觀與習慣無法因為同業或不同業而能推理相似性高或互補性強。許多人認為初識時的相似性很重要,能快速拉近距離,但長久相處,互補性也是維持關係平衡的關鍵(例如:一人煮菜一人洗碗,一人賺錢一人理財,一人打蟑螂一人抓壁虎)。
對大部分人而言,關係延續的動力,是有共同的價值觀與生活目標。有人喜歡與伴侶個性相似,比較不會「看不順眼」;有人認為個性互補能各司其職,有助日常生活順利運轉。興趣相同帶來合作的共鳴,興趣不同也能湧現新鮮與好奇。因此,和伴侶大處相同、小處相異,是多數人嚮往的狀態。
因此,同業或不同業,無法說明何者有絕對的維繫感情優勢。伴侶兩人若能在相處時滿足內在依附需求(如下),那麼職業是否相同,對關係的影響力也沒有那麼重要了。
💁內在依附需求:
1.親密感:被愛、被需要、被渴望、被在乎
2.安全感:被保護、被照顧、被支持、被安慰
3.被理解與接納:被傾聽、被同理、被體諒、被包容
4.被尊重:被信任、被誠實與公平的對待
5.被肯定:被認可、被欣賞、被讚美、被感激
6.保有自我:被允許表達、自主、自由、自我價值與成就感
期盼我們都能喜歡在關係裡的自己,在互動中感受到愛與被愛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