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生涯選擇上,都會受到父母期望的影響,當沒有朝父母想要的方向前進時,心裡會同時有自我實現的成就感,但又默默感到罪惡或自責。即使已經是一個成人男性或女性,潛意識裏還是會不斷追尋父母對自己的認同,希望父母支持自己的決定。
當這樣的感受過度強烈,就會形成心理困擾。以家族治療的觀念來說,人際關係或親密關係的問題,都是來自於個人和原生家庭的互動關係沒有健康的分化。
模糊的心理界限
心理界限是當你和別人接觸互動時,心裡對於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能否清楚區分,這也是延伸出關係中情緒勒索的主因。當你無法清楚區分這是別人的責任和情緒,就會因為別人的話或是情緒受到很大的影響,也是為什麼「分離別人的課題」如此重要。
父母與子女的「未分化」狀態
原生家庭關係過度親密或過度疏離,都是屬於未分化,成員無法清楚保持各自的獨立性。
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能夠維持理智和情緒功能的平衡也能從自己的原生家庭中獨立。
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不會接納你可以和我不一樣,而是認為我難過你也應該跟著難過。如果父母本身也是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就會認為我難過孩子也應該跟著受苦,或是認為自己沒有達到的人生目標,孩子可以接續完成,而無法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所以我們如何與父母修復關係和健康的分化?
1.理解父母曾經受過的苦
這真的是很難做到的一點,尤其是在與父母衝突之後,也會感覺到:為什麼我需要理解他們?那誰來理解我?可是,即使對父母有怨懟,如果可以試著從父母的成長背景和身處的情境去同理。他們也曾經是受受苦的孩子,也曾經想得到愛卻得不到,不懂愛所以更不知道如何去愛自己的孩子。不是要和父母斷絕聯繫,而是#與父母保持自然又適當的距離。
2.尋找被隱藏的正向記憶
很多對父母又愛又恨的人,即使覺得討厭但又會放不下對父母的牽掛。這時候,可以試著回想:「小時候的我,有沒有對父母比較正面的回憶呢?」大腦在害怕、受傷時,對於負面回憶會較敏感,而正面回憶反而被隱藏在記憶深處,一直沒有被挖掘。如果找到和父母曾經也有過幸福的時刻,也比較可以較正面看待和父母的關係,原來和父母親並不是一直以來的關係都是那麼糟糕的。
3.我已經不是當初那個脆弱的孩子
當年紀還小的時候,很多決定無法不聽從父母,或是不依賴父母的照顧,但長大成人後就不同了。如果你已經是一個成人,但內心沒有能力反駁並做出行動,就會永遠活在父母話語的陰影裡,無法掙脫。請相信自己已經不是當初那個脆弱的孩子。你已經長大了,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面對父母,也可以用你感到舒服的方式去愛他們。
那對於父母的期望,該怎麼辦?
1.理解父母對我的擔心是從何而來
他們的成長生活背景,讓他們會有這樣的思考方式。我接受他們有這樣子的想法,但不代表我一定要照他們說的去做。
2.釐清聽父母的話和愛父母是兩件事
可以練習告訴自己:沒有照他們的期望去做不表示我不愛他們,我一樣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但用我的方式去愛他們。
3.不要過度期待父母會改變
但我們必須相信,即使父母現在不能理解或支持自己的決定,自己還是被他們所愛著。做重大決定和選擇,本來就是一件有風險和讓人害怕的事。我們並不是要做出一個最正確的決定,而是能夠「愛我所擇」,對於已經發生或是自己選擇的,努力相信和承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才能讓父母放心和放手,相信你能夠好好的好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