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2月28日 星期一

親子衝突,其實是被負向情緒困住了(劉安柔諮商心理師)


在親子關係不佳的對話中,提到父母親,大多孩子的反應是:「噢,就那樣啊,他們很煩很吵真的很討厭」。但下一秒,又會看見說完的孩子露出些羞愧自責的神情,好像即使真的很生氣也不能說出來。




—負向情緒能不能表達?孩子也在不安中找答案—



孩子們內心的情緒反應可能更強烈,但如果孩子當著父母的面,說出這麼真實的感受,可能讓父母更加火冒三丈以外,又會難過傷心極了吧!孩子也知道,所以忍住不說。這也是傳統倫理所重視的長幼有序,孩子不應該對父母有任何負向情緒,「再怎麼樣他們是長輩呀!」會因為這種說詞和價值觀冒出而止住嘴,甚至止住了自己的情緒,表面上風平浪靜,內心卻煩悶紊亂,若滿滿的情緒卡住不能說,將會一點一滴的耗損親子間所累積的親密關係。


負向情緒到底能不能說,又該怎麼好好的表達才能被聽懂?其實孩子從小經驗到自己的負向情緒,在看見自己強烈的情緒和快失控的感受時,也會很焦慮不安。在有負向情緒的狀況下,知道那好像不是平常的自己,心理也會很不確定該怎麼辦或是能怎麼做,這些不安和困惑會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被慢慢定型。孩子會在父母的回應中找到答案,也在漸漸成長的過程中學會對負向情緒的處理方式。因此父母回應孩子負向情緒的方式非常重要。


—情緒不被接納,會將親子關係推得更遠—


沒有人想當孩子口中很煩的父母,但孩子也是,他們也不想成為大人眼中的問題兒童。只是往往事與願違,在生活中看見了許多關係不佳的親子互動,對話就是在責罵、不滿、厭煩、態度差的循環中相處,讓我也不經好奇是什麼讓明明想想靠近孩子的父母變得時常憤怒?又是什麼讓明明很愛父母的孩子變得異常冷漠?

在常見的對話裡,我慢慢找到了答案。

明明是關心慰問,父母善意的開頭總是說:「你今天在學校怎麼樣?考試考幾分呀?」常常得到的回應是:「還好、不知道」,話不投機半句多,下一秒就會看父母有些不滿的指責說:「大人在跟你講話,要站好眼睛要看人,態度這麼差,不能好好說話嗎?」。孩子大多的回應是:「恩。啊。噢」。這樣的對話,我相信絕對不是兩人所樂見的,孩子選擇這樣的回應,父母更是無力,好像主動關心卻把親子距離給推遠了。

孩子選擇這樣看似冷漠簡短的回應,必定有長期累積的諸多原因,在平時關係疏遠的互動下,若父母有些期待,在展開對話開始就卡在對孩子回應的不滿情緒時,則無法傳達本來的善意讓孩子感受到,後續對話也就更不順利。


—小孩子不開口的原因很多—


或許孩子是覺得自己沒被關心到,認為父母只在意成績;或發現自己講或不講都會被大人唸,有好事再講壞事別提;也可能都不要講比較輕鬆,又或者心裡頭有一種「反正怎麼講你們也聽不懂的感覺」阻止了孩子當下想表達的意願...等等。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是不被接納的,久了,就會慢慢降低表達的意願,就好像身上長了一根根的刺,開始武裝自己,也抗拒著明明就很想被父母好好接納的自己,好像不承認這樣的需要,就可以維持現在的互動關係。


—小孩和大人一樣,情緒都需要被善待—


幼兒時期孩子的情緒藏不住,會直接表現生氣不滿,甚至會拳打腳踢的讓父母看見!長大了,兒童時期的孩子會板起臉生悶氣,會崩潰哭泣;如果父母無法接納負向情緒,馬上否認的說:「這又沒什麼事,男生不能隨便掉眼淚」,或在下一秒就喝止表示:「嘴巴閉起來!這有什麼好哭的!」,又或是大聲指責:「大家都在看,你不要臉臭臭這樣很不禮貌!」等等。

時間久了,孩子慢慢會學到「在父母面前,我是不能生氣的」,如果表達負向情緒是不對的、不好的,甚至不開心的表情都不能被看見或被發現,孩子就容易學會對情緒否認到底,甚至有的孩子心裡會認為「反正真的說了父母也不懂、不想聽,說了只會讓父母更不開心,所以不用說」,但是說不出口的情緒會往心裡去,或是透過不好的行為來表達出來。

我們都不希望孩子有事悶著不說,其實在與壞心情共處時,孩子往往也陷入很糟糕的感受裡,不容易用語言說清楚,需要在信任的關係中慢慢練習,一次次的學習表達。孩子也需要在經驗中累積被接納、被理解的感受,尤其是負向情緒出現時,會很希望那些生氣和憤怒能被大人好好的理解、溫暖回應。

其實,我們大人也是呀!在心情很糟時,會希望有人能理解,有人願意好好聽你說著混亂又難受的壞情緒,當壞情緒能好好的被接納、被聽懂了,自然會更放鬆自在些,就有機會擁抱更多正向的力量,以及經驗到親子間美好的互動關係。


—表達負向情緒,是需要彼此練習的—


親子關係不好,不被允許表達負向情緒,會讓孩子感受到不被理解不被接納,若常在這樣的情緒互動中相處,又怎能讓孩子練習好好說出自己發生了什麼事?

生而為人,情緒是自然且真實存在的,我們應該允許孩子從感受裡認識情緒,讓他們明白,原來自己有很多情緒是正常的。一起理解孩子情緒出現的原因,可能孩子的「生氣」,是被拒絕不能出去玩時當下的難以接受;可能「好著急」不能馬上吃到喜歡的食物會跺腳嘟嘴直到哭泣。

慢慢從生活中認識這些抽象的感覺,一次次的練習,在孩子能力不足時幫他說出心情;在孩子能力足夠時引導且陪伴孩子說出心情,像是幫忙說出:「你好生氣不能出去玩」、「你好著急還要等待才能吃」,同理情緒,也示範表達。邀請孩子有機會停下來想一下,學習辨識情緒,再試著自己表達心情。這些經驗足以讓孩子相信自己的壞心情是能被接納,父母也願意陪伴理解的。如此,才能期待孩子有能力學習調適情緒,再好好用目前學會的語言說清楚。

正確表達負向情緒不容易,大人要先穩定自己的狀態,才能引導孩子慢慢練習成功表達。然而,大人也不容易,若大人在不能表達或是不習慣表達負向情緒的原生家庭中成長的話,更需要一段自我修復的歷程。

期待大人開始示範正確的表達負向情緒的方式,讓孩子有機會看見與學習,雖然壞心情出現時可能家庭氣氛差,自己也會很難受,但如果不忽視它,願意面對這個心情,而且好好地說出自己怎麼了,被家人接納且理解後,會成為正向經驗,也會成為家人間親密且信任的養份。

親子間的疏離、關係的衝突,絕對不是一天所形成的,所以當你看到關係推遠變質時,也請別心急想立刻改善,正發現而且有意願調整,就是很好的開始。這過程很不容易,但也請你相信,從願意善待彼此負向情緒的那一刻開始,親子關係正逐漸往更好的方向改變著。


童伴與您一起作伴


童伴心理治療所預約表單
line@ ID : @456jzgiy
電話 02-2755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