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上學日的早餐與孩子一起享用
拿者手機無意間看到一張朋友貼孩子在洗碗的照片
爸爸:『你看這個姊姊好像跟你一樣大,可以協助媽媽幫忙洗碗』
孩子回應:『別人的草皮比較綠吼,接著孩子持續吃早餐』
爸爸頓時間尷尬沒有直接回應,但內心想這小子何時學會的。
停頓了10秒鐘
我想這兩句話也有幾個內在想法
爸爸:『你看這個姊姊好像跟你一樣大,可以協助媽媽幫忙洗碗』
1.期待孩子可以做
2.覺得自己的孩子不會做家事
3.我在比較
孩子回應:『別人的草皮比較綠吼,接著孩子持續吃早餐』
1.爸爸覺得我不會
2.爸爸不相信我
3.爸爸在比較
於是我就修正回應
採取承認錯誤、描述過去的經驗、謝謝合作
『爸爸很抱歉做這樣的比較,兒子的回應讓我記得有一次你也在協助媽媽洗碗
,那時爸爸對此行為有正向的鼓勵,當時你很開心。謝謝兒子的話提醒我。』
兒子很開心持續吃早餐,同時分享一塊麵包給我,這時保持鼓勵的態度,謝謝兒子的大方,被爸爸誤會的情況下仍會分享自己的早餐,爸爸覺得你是一位善解人意的人。我們倆就這樣手牽手上學去。
我們的承認錯誤也會讓孩子學習,同時更願意分享自己的心情。
『比較』較不易產生改變的動機,而是與自己相比才能看見個人能力。
改變就是不斷的練習、練習就在我們的生活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