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眼未來、駐足過往,何不「專注當下」?
端視時間軸,我們將思考及情緒放置於未來或過往,對應於內心,一定有其目的或意義。面對未來,我們會計畫會盼望,同時感到焦慮不安或興奮雀躍;回顧過往,我們會反思會連結經驗,也同時會感到懊惱或懷念等情緒湧現。思考未來與回顧過往,就像自然的遊走的思緒歷程,我們需要定錨於當下,才可能不過度憂慮或耗費心力,或深陷於情緒當中像黑洞般吞噬心力。倘若我們都有能力,讓自己專注於每個當下,慢慢累積想要的樣子,這會是自身能量強大的展現。
另外,有些人會說自己沒有太多感覺,就好像自動化駕駛一樣運作日常,那也是未專注當下的表現,不太能夠感知自己的狀態,任憑時間流逝的狀態,容易感覺疲倦無趣,當意識到負面情緒過多了,通常處於身心超載的狀態。
我想,專注在當下,並不是與過去或未來思緒完全截斷空白,也不是無感知到運行日常,而是減少被動且無意識的被過去與未來帶離當下的狀態。人是很容易分心的生物,尤其是生活在像是被高科技綁架的世代中,各種刺激資訊不斷湧現,本來就很難維持深度專注,分心也是再自然不過的情況,當然,從分心再回到專心的過程,也是常見的過程。可以停下來檢視的是,我們是否徘徊在過去和未來,正受陷於過度焦慮和憂慮之中,影響生活日常?
其實我們可以從被動接收外界刺激反應的位置,移動到主動有意識的選擇,並積極嘗試想要的,主動掌握當下的安心感,也會使我們減緩焦慮且感到有能力。
請允許當下思緒的飄移,接納思緒在過往或未來的停留,重要的是覺察,停留足夠有能力再帶自己專注於當下,這是一種覺察後回到此刻的練習,透過不斷的練習,能讓你專注於自我思緒與感受,再重新找回身心平穩的狀態。
專注於當下,我們可以這麼做:
暫停,為自己留一段獨處時光
每天可以給自己一個專屬時光,放下手機或停止接收外界資訊,讓自己可以專心陪伴自己,例如: 好好洗個熱水澡、放下手機好好運動、睡前寫日記。
專注於身心狀態
可以停下來檢視自己的身心狀態,例如:靜心冥想、伸展瑜伽等等。將注意放置在身體的觀察,留意哪邊不舒服特別痠痛需要照顧;以及注意情緒的變化,例如:注意到正在看時鐘的自己有點焦慮、收到新工作內容時壓力很大。
帶著好奇接收訊息
平時我們可能太習慣日常模式,想得到接下來的人事物,以及如常反應,但倘若能帶著「好奇」的心態去看,對於人的對話多些好奇,對於事情的觀點多想探究,對於風景日常多停留觀察,你可能有不同感知與發現。
思考後,自我對話
在事件上,我們會有當下的思考感受,如果停下來邀請自己多些對話,會發現到很多不同的感知,可以多問自己,這件事我最重視什麼?我學到什麼深刻經驗?我希望怎麼做?讓自己多回到當下對話,能發現不同面向的思考,鼓勵當下的自己做出最有利的選擇。
無論是思緒或感受,移動到不同時序做停留都是自然不過的,但希望我們能一起練習,將更多的心力關注於當下的自己,照顧此刻的身心,你會發現比以往更多的力量,更認識自己不同面向,發現自己更多身心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