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1月15日 星期日

有父母的同理和傾聽,孩子的負面情緒就先減緩了一半(邱意婷諮商心理師)

者:邱意婷諮商心理師粉絲專頁部落格

在和青少年諮商時發現,許多孩子在學校遇到事情時,心裡總是有很多的委屈,所以總希望父母們多聽聽自己的心聲,但是一開口往往得到的是父母的責備:「為什麼你要這樣?為什麼不聽老師的話?你就不要這樣做就好啦!你讓我很丟臉.....」這一類的回應




因此,孩子在嘴邊的話和委屈往往就吞了回去,也不會想要再跟爸媽訴說。因為,孩子們覺得「我說了你也不懂」。
接著,孩子就開始不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心事,因為除了不會被理解,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不會被同意。
隨著年紀增長,孩子就更理所當然的先斬後奏,反正做了再說,因為只要想到跟父母說可能會被罵,想講的動力都沒了。
*
我曾經輔導過一個孩子,他說被老師誤會了一件自己沒做的事,老師還叫他去罰站,也不聽他解釋,他真的很生氣,回家之後,他告訴了媽媽這件事。
我問孩子:媽媽怎麼回應你呢?
孩子說:媽媽說她也很生氣,老師怎麼可以這樣?
我問:那你感覺怎麼樣?
孩子說:我覺得心情好一點了!然後我就跑去玩了。
*
雖然孩子的問題可能也沒有解決,但委屈被聽見了,心裡的不舒服感就少了一半;當心情好一點之後,這件事情或許也不會一直耿耿於懷,一定要討個公道!而最主要是因為有人認真的聽,也願意站在他那一邊,不是先評論他行為的正確與否,孩子的負面情緒就消化了不少。
回頭我把這個回饋給媽媽,告訴她做的很好,給了孩子很大的傾聽空間,而不是先直接檢討孩子哪裡犯錯,而是先站在孩子這邊。
瞭解不代表一定要認同

當然,並不是鼓勵孩子回家跟父母抱怨學校的瑣事,希望父母為自己討回公道,而是父母可以提供孩子一個說心事的空間和時間,讓孩子習慣把生活中無論開心或不開心的事,都願意和父母分享。
當孩子習慣和父母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自然親子關係就會親近,也比較不會有孩子先斬後奏的問題,因為孩子知道你在他心中的份量。
而父母先收起想要評價或教導的態度,先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他的感受,也會讓孩子不論事件好壞都更願意分享。

被聽見了,反而會更知道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而這都來自於父母與孩子之間願意「彼此信任」。


童伴與您一起作伴


童伴心理治療所預約表單
line@ ID : @456jzgiy
電話 02-2755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