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7月2日 星期六

認識選擇性緘默症 (余尚澤臨床心理師)

 者:余尚澤臨床心理師粉絲專頁部落格

一位媽媽帶著孩子來到我的診間做心理評估。

我先是跟孩子打了招呼(初步看看孩子的特質),一陣子的沈默後,媽媽開始急了「老師跟你打招呼欸,你也要打招呼呀!」。

孩子僵著身體,完全不為所動(其實根本不敢動)。

我說「沒關係,新環境很陌生,讓孩子熟悉一下」,

也跟孩子說「我跟媽媽講個話,如果有不對的地方,你可以再跟我們說」。







媽媽說他其實在家裡可以話很多,但是到了外面、學校,怎麼樣就是不講話。

孩子依舊僵著身體,開始落淚,即便媽媽陪伴他一樣沒辦法順利完成心理評估。

當然,後面就是一段時間的心理課程,從他50分鐘課程大概40分鐘站在門口附近落淚,接著,開始能坐著偶爾用眼神探索空間,到最後我離職前,他可以玩所有遊戲室裡的玩具以及讓我加入遊戲,是我感動也是可惜的地方,一些因素真的沒辦法繼續陪伴。


這就是 容易被忽略/誤會的孩子,「寶寶心裡苦,但寶寶說不出來」---

「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

無法說話的情形,不是因為語言方面的限制(像是,語文理解/表達能力弱、在母語的環境,要孩子講非母語的語言)。

在其他場合可以說話,但持續沒辦法在特定場合說話(例如,比較不親近的同住家人、學校等),並影響到重要領域的發展(如,交友、學習、工作)。

這樣的情形,至少需要持續一個月(剛進新環境的前一個月不算)。


遇到這樣的情況,通常會很納悶、各種擔心(像是,被誤會沒禮貌、能力不好、自閉症等),開始心急的催促say something,但孩子跟家長只有許多說不出來的苦。曾經其他幾次漫長的心理課程後,我反問小朋友他們的想法,他們通常會跟我說不知道為什麼,就真的說不出來,而且當大家關注他們講話時更有壓力。

所以,理解他們的苦就變得很重要,才不至於在無形中增加說話的壓力,以致更難在合適的場合表達、給予回應。

By the way協助不說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但不外乎的就是「不急躁、慢慢、漸近」,並且尋找帶領孩子的橋樑(※它可能是文字、畫畫或是某位同學※)。





童伴與您一起作伴


童伴心理治療所預約表單
line@ ID : @456jzgiy
電話 02-2755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