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位朋友告訴我,她好像陷入了親職倦怠的狀況(意指面對孩子容易感到疲累,難以展現照顧的姿態,也容易因為孩子陷入情緒不穩)。下班後回到家,要煮飯、洗衣、洗碗,就讀小一的孩子還在需要陪玩的年紀,還有許多想跟她聊的學校生活。然而,她卻越來越沒有耐心聽完,催著孩子把作業趕緊完成後可以早點洗澡睡覺,好讓她可以有獨處的喘息時間。但她常常在哄睡時跟著睡去,沒有時間追劇放空,也沒有辦法和老公有兩人時光聊聊心情。
她一邊哭一邊說著:「久而久之,我覺得生活一直繞著責任轉,想要可以自己決定時間怎麼用的渴望越來越強烈。我想要回到家可以很放鬆很慵懶,想要和老公一起膩在沙發上喝酒看劇。我擔心我和老公的感情越來越平淡,只是用爸爸和媽媽的角色互動,不再像以前一樣甜蜜了。我想被照顧被疼愛,我覺得自己好累。我最怕的是我當不好媽媽、也越來越不想當媽媽了…我該怎麼辦?」
看著落淚的她讓人覺得很心疼。在外,她扛了許多工作的責任;在家,她以照顧家人為優先,即使好累了,也還是強打起精神把日子過下去。我看見她對於「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專注陪伴孩子」感到愧疚與害怕,也對於渴望自由放鬆的念頭感到罪惡與矛盾。
很多感觸在心裡不知道從哪裡說起,我拍拍她、給她一個擁抱,告訴她:「妳已經夠努力了。我知道妳一直以來都很辛苦的扮演好每個角色。無論是工作或家庭,妳都想要盡可能做到最好。從以前妳就是那個最樂觀開朗、為大家加油打氣的人,也習慣把責任撿起來扛。可是現在的妳累壞了,需要練習允許自己可以不用承擔那麼多,我們一起想想有哪些事情可以簡化、或者可以暫時不去做也沒關係呢?」
和她的對話裡,我回想起過去研究所期間一邊修課、實習、寫論文,一邊照顧孩子的歷程。我細想著當時的自己是如何兼顧學生與工作者(實習心理師)的身份,又不因此減損陪伴孩子的動力?除了感謝家人願意接力替手,讓我不用一直處於主要照顧者的位置之外,也很幸運的是孩子的適應力不錯,願意接受不同照顧者的陪伴。
最重要的是,我鬆綁自己對於「理想媽媽」的期許。因為我的時間有限,許多細節很難面面俱到,要完成學生與工作者的角色任務已經精疲力盡,所以決定先當「簡配版」媽媽就好,等到有餘力再升級到「進階版」。減少下廚也就減少了買菜與洗碗的家務,在趕得及回家與孩子吃晚餐的時候把電視關掉專心聊天。把曬衣、摺衣當作競賽遊戲,帶領孩子和我一起把事情做完就能早點開始聽故事時間,累的時候用CD、mp3來幫自己說給孩子聽。早點執行孩子的睡眠儀式,可以讓我多了些時間沈澱與放空,即使跟著睡去也無妨,因為睡得早也有機會早點醒來,在孩子起床前仍有時間可以自行運用。
我們對工作倦怠的理解是「沒有動力上班」,好一點的狀況是還能透過請假休息的方式充電,而如果不是休假可以減緩的疲勞,也還是可以選擇是否要離開這份職位,來放下「工作者」的角色。
然而,「照顧者」的角色卻常常不是可以選擇不做的,也不是有休息時間就能真正放鬆的。關鍵在於能否允許自己不用分分秒秒都是照顧者,能否不因休息感到罪惡與自貶。我們是否能允許自己將親職的任務簡化?評估現有的資源條件能夠如何將家務減量?例如若經濟允許,能將打掃及收納事務外包給專人,或者購買家電如洗碗機、烘衣機、掃地機器人來取代人力。同時,也需要降低對家務成果的期許,無法高頻率清掃就盡量維持整潔,即使忽略細節也試著放過自己、毋需再做一遍。
關於孩子的照顧,可與家人討論如何分工以減少親力親為的狀況,依照孩子的年紀可選擇托嬰、保姆、幼稚園、安親班等方式為自己爭取喘息時間。再怎麼緊迫的行程裡,都需要挪出屬於自己的充電時刻。即使只有十分鐘到半小時,請為自己畫下休止符,將快板節奏轉慢,從照顧者的角色回到你自己。
有一段專屬自己的時間能為心裡帶來安穩感與控制感。在這一刻,自己是最重要的,其餘人事物均先暫緩。身心得到充分的滋養與療癒後,疲倦少了,姿態放鬆了,心裡也多了傾聽的空間。與人互動時,更能展現好奇與感興趣的神情,也更能專注陪伴,帶來更好的相處品質。
自我照顧是他人無法代而為之的,調節情緒的責任也無法由他人承擔。唯有自己平穩了,面對孩子才有能量給出照顧,面對親友才有餘力經營關係。在眾多角色之前,你先是「自己」。一起練習,允許自己做當前做得到的,接納自己達不到理想,但也足夠努力。身邊的人總是祝福我們「健康快樂」,因為自己的好,將帶來共好的正向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