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孩子的EQ來自家長的身教(吳懿珊諮商心理師)

者:吳懿珊諮商心理師粉絲專頁部落格

「心理師,我家小孩不知道是因為學業壓力還是人際困擾,問他他也不說,只說沒事。可是他最近悶悶不樂,平日晚睡上課遲到,假日又起不來,真的讓人好擔心!青春期的小孩怎麼這麼難懂?」
 
這是我很常從家長口中聽到的困擾,也是身為青少年家長的我共同的心聲。孩子在青春期面臨生理與心理的驟變,也因為環境適應的壓力而感到情緒的起伏與混亂。



然而,孩子要能如實的表達情緒,需要奠基於家長的身教。透過家長反映觀察到的孩子情緒,孩子才得以建立覺知與辨識情緒的能力。
 
因為孩子從出生開始,被很多外在刺激擾動情緒,但實際要知覺那是什麼心情,其實毫無所悉。
 
肚子餓了、尿布濕了,孩子常用放聲大哭的方式來表達不舒服。當孩子本身還不知道自己怎麼會這麼難受的時候,需要仰賴大人協助他認出這個不舒服可能是哪些情緒,為他辨識與命名(例如生氣或難過)。
 大人可以用平穩的語氣、溫柔神情看著孩子、抱著孩子,或者輕拍著孩子的背,慢慢的說:「你好生氣喔,因為肚子好餓,所以身體好不舒服。沒關係的,現在沒事了。」
 
在這樣被安撫的情境中,孩子會透過大腦中鏡像神經元的活化,內在模擬我們所觀察到的非語言訊息,將看見的表情和聽到的描述連結起來,覺知到「原來這個不舒服叫做生氣」。
 
然而,如果家長看到孩子哭泣時的反應是:「不要哭!有什麼好哭的!」,
孩子覺知到的是「家長的生氣」。漸漸的,孩子為了能在環境適應下來,學會了察言觀色,展現符合大人期待的模樣,越來越不敢表達真實的想法與感覺。久而久之到了青春期,擁有自主與隱私的需求更強,也就更覺得「多說多錯、說了也沒用」。
 
想要孩子能有好的EQ(敏感覺察內在情緒、辨識情緒、表達情緒與調節情緒、同理心),面對挫折能有因應壓力的彈性思考與問題解決的能力,同時能如實自在的表達情緒,需要仰賴大人的身教示範。
 
大人在面對高激發情緒的孩子時,需要為自己先挪出時間空間。待情緒回穩後,再與孩子接觸。孩子會透過見證大人的情緒是可以「從激動到平靜」,
了解到「情緒不可怕,而且大人有能力讓自己穩定下來,也可以教我方法,我不是孤立無援的」。
 
想要孩子能有好的EQ,第一步先從身為大人的我們開始吧!列出自己的情緒地雷,盤點有助調節身心的資源吧!(例如視、聽、嗅、味、觸、律動、人際等層面的紓壓策略)
允許自己先關照內在,才有餘力陪伴孩子面對成長歷程的情緒風暴。


童伴與您一起作伴


童伴心理治療所預約表單
line@ ID : @456jzgiy
電話 02-2755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