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你分享新文章「翻轉問題,看見希望」,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喔!
「為何孩子就是教不會,愈說他愈故意!」
「為什麼別人家小孩那麼乖,我家小孩老是出狀況!」
「孩子怎麼這麼不受控,又把同學弄哭(傷)了!」
這是許多父母常有的挫敗心情,自己也曾身歷其中。在這裡,想用「陪伴者」的立場與父母聊聊天,因為知道在教養路上,有伴同行會更有力量前進。
在主流的諮商輔導學派裡,個人頗欣賞後現代——「敘事治療」的理念,也運用在諮商會談及心理治療的歷程中。它主張人通常是被一個「問題」或是「麻煩」給困住了,因此,若運用在教養上,父母看到的就不是一個「問題小孩」,而是一個被「問題」給影響的小孩。
記得幾年前,在生命教育的班上,有個品學兼優的小男孩,過了一個寒假後完全變了個人,課堂上不斷說著挑釁的話。我覺得很納悶,課後便留下來請教班級導師,得知孩子的父母剛離異,正在打監護權官司,目前孩子無奈被迫兩邊輪流住宿。開學以來,情緒變得非常易怒,經常跟同學起衝突。
聽完後,心裡一陣酸楚,在徵求導師的同意後,我把孩子找來聊天,從簡單的關心聊起;小男孩話不多,多半用搖頭、點頭、或是沉默與我互動,但即使是這樣,還是幫助我往他靠近一些。
過程中,感受到他的情緒漲得很滿,我告訴孩子,你想哭就哭,這並不丟臉,有時候哭反而是勇敢的表現!話才說完,孩子已淚水盈眶,我問他,可以拍拍肩嗎?他輕輕點頭,拍著他,我感覺到小小身軀在抽搐,我的心也隱隱地抽痛著。
我對他說:「大人的事情,小朋友有時候就是幫不上忙。爸爸媽媽會分開,不是你的錯!你很棒,在心情不好的情況下,你還是每天來學校上課……但是,我看到你好像被『愛生氣』給抓住了,有些困擾你,不知道我有沒有說對?」
他抬起頭,用水汪汪的眼睛看著我,那個表情給我勇氣往下走。我摸摸他的頭安撫著:「遇到這種狀況會生氣是正常的,不論是氣自己,還是氣爸爸媽媽,換作是我,我也會生氣的。只是,如果就這樣一直、一直氣下去,同學會不知道怎樣跟我們做朋友,這樣,自己好像也會更不開心耶!」
孩子好像聽懂了,小小聲問我:「那我要怎麼辦?」
我跟他說:「如果愛生氣是一隻怪獸,你會想幫他取什麼名字?」
他扭著脖子想了一下:「噴火龍!因為老師跟我們說過噴火龍愛生氣的故事!」
我回他一個微笑:「哇!原來噴火龍開學後都跟著你來上學耶!這樣好不好,明天開始,出門前我們請噴火龍乖乖待在水池裡(繪本裡的情節),如果你發現牠又偷偷跟蹤你,你要在心裡告訴自己不要理他,抬頭挺胸地往前走,好嗎?」
孩子一邊用手擤著鼻涕,一邊用我熟悉的眼神——自信地對著我說:「嗯,我努力看看!」
從我與孩子的對話中可以看出,當我們將原本困擾孩子的「問題」,按著他們的認知發展,將抽象的情緒字眼“具象化”成為「噴火龍」後,孩子開始嘗試用自己的力量跟「愛生氣」切兩半、說再見,原本卡住的狀態開始有了鬆動。
這樣的陪伴,把影響孩子的「問題」與「本尊」分開來,家長除了陪孩子將問題命名,也與孩子共同尋找沒有被問題影響的經驗,例如:「媽媽發現你在聽故事時,心情是平和的。」、「爸爸看到你剛才在公園玩時,沒有去推人!」……這些生活中的成功經驗,都是孩子很棒的養分,那意味著他「有能力」駕馭問題。
當然,我們後續還需要進一步陪著孩子訂定新的目標。在改變的過程中,不忘適時給予回饋與獎勵,幫助孩子從原本令人頭痛的「麻煩製造者」,一步步走向「問題解決者」。換言之,就是讓孩子成為自己問題的「主人」。此時,父母的角色轉為孩子的同盟國,是與他站在同一陣線上的,親子不再是劍拔弩張的敵對關係。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養之路大不易,有時換個眼光、調整一種對待,美好景色就在前方!